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②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苏区精神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的屠杀,继续高举革命旗帜,领导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并建立了新中国的雏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从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1月走下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战斗了五年零九个月。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起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区军民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和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信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了追寻崇高的理想、光明的愿景,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奋勇向前。


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苏区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谈苏区精神


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子参军


1934年5月30日的《红色中华》报刊登了一幅瑞金八兄弟当红军的图画,记录了瑞金下肖区杨荣显老人8个儿子先后当红军的真实事迹。画面虽然简单,但它在当时的“扩红”运动中曾引起过较大的轰动。


杨荣显是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的农民,有8个儿子,分别叫一生保,二生保,三生保……八生保。红军来之前,杨荣显一家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身穿破衣裳,家无过夜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杨荣显一家分得了土地、山林,几个儿子也娶上了媳妇,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对苏区发动军事“围剿”,企图消灭红军,消灭苏区。特别是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派出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逼近,妄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中央苏区的红军人数仅有敌人的五分之一,“扩红”成了当时的重要任务。杨荣显响应号召,将8个儿子全部带到了报名处。第一次,杨荣显有5个儿子被部队要下了,另外3个因年龄不够,只能带回家。结果,在激烈的战斗中,从一生保到五生保,全部战死沙场。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杨荣显又把剩下的3个儿子六生保、七生保和八生保一起送上了前线。“扩红”干部请杨老留下一个儿子照顾家庭。他却说:“不要紧,要上都上。”不久,六生保在广昌战役中牺牲。后来,在宁都黄陂战场,七生保、八生保也壮烈牺牲。


1934年深秋,杨荣显老人在弥留之际,嗫嚅着呼唤8个儿子的乳名。守在老人身边的家人,泪水止不住地流,都不忍心将8兄弟牺牲的噩耗告诉他。带着遗憾,老人离开了人间。为了永远铭记父辈的光荣,杨荣显的几个孙子在家乡的山坡上堆起了8座空坟,年年清明,他们都要前去扫墓祭拜。


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的壮举,只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一个缩影。苏区时期,瑞金全县只有24万人,加入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就有5万人。红军长征时,瑞金有约3.5万人参加这一壮举,其中约1.08万人牺牲在长征路上。新中国成立后,被录入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花名册的本县籍烈士仅17166名,许多人成了无名烈士。


★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是我国中部自西向东、蜿蜒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一条重要山脉,属于鄂、豫、皖三省相连的边界地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大别山地区28年始终坚持革命斗争,不曾间歇。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大别山地区就已经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党的活动的开展;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八七会议的精神指示下,大别山地区爆发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以及商(城)南起义、六(安)霍(山)起义,并创建了当时全国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的鄂豫皖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五师及中原解放区的主要区域。大别山地区是当之无愧的革命老区。


“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建立新中国而形成的革命精神。2012年11月7日,“大别山精神”研究组发布新闻,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


习近平总书记谈大别山精神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小英雄杜德昂


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革命的故乡”,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先后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革命战争年代,10万金寨儿女为国捐躯。在金寨十万革命英烈中,有一位最年轻的烈士,他就是二路游击师师长杜昌甫的儿子杜德昂。他1920年出生,是双河镇桐岗列宁小学4年级学生兼中共赤城县(今金寨西部地区)交通员。他对赤城、金寨、商城一带地形十分熟悉,对这一地区的敌人封锁线了如指掌。虽然年纪很小,可在红军中已是小有名气的红色交通员了。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军民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时任六乡赤卫队队长杜昌甫率领六乡游击队转战深山老林。一次战斗中,商南双河民团冯国梁的弟弟冯国柱被杜昌甫的六乡游击队活捉了。阴险狡诈的冯国梁从杜昌甫亲戚家抓走了他的妻子冯长茹和儿子杜德昂,妄图以夫妻、父子之情来软化杜昌甫。冯扬言:“只要杜昌甫放了我的弟弟,不再干共产党的事,我们一定放了他妻子和儿子。”杜昌甫闻此毫不动摇,说:“我干共产党的事,决不半途而废。搞革命不怕骨肉分离。”


冯国梁阴谋破产后,又施出一个更毒辣的诡计。一天,他得知杜昌甫的游击队在大游寨活动,清早就带着民团和国民党第十一路军两个团,偷偷地在大游寨一带埋伏,命令团丁押着杜德昂朝山上喊:“杜昌甫,快出来吧,再不出来,你儿子就没命了!”


这天,北风呼啸,漫天雪飘。残暴的敌人只让杜德昂穿着单衣,光着脚走在雪地上。隐蔽在山上的游击队耳闻目睹,个个怒火中烧,推弹上膛,要下山与敌人决一死战,救出杜德昂。杜昌甫阻止了大家,说:“敌人就是要利用我们一时感情冲动,盲目下山,好一网打尽。如果我们下山,就正中奸计。无论如何,不能暴露目标。”


冯国梁见团丁们喊话不行,就威逼杜德昂喊。杜德昂咬紧牙关,闭嘴不喊。冯国梁用枪托打他,用皮带抽他。最后,杜德昂却激昂地向山上大声疾呼:“爸爸,你们千万不要下山,白狗子想骗你!”冯国梁黔驴技穷,气急败坏,残暴地割掉杜德昂的双耳,然后一枪将他打死在雪地上。


小小年纪的杜德昂,就这样匆匆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指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以后迁入延安的13年时间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反摩擦斗争、大生产运动和自身整风运动,形成的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


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它的原生形态主要是延安时期形成的抗大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张思德精神、劳模精神和党的七大精神等。延安精神是各个原生形态精神的总汇,各个原生形态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这种精神从本质上讲,并非全民族的精神,而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年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等观念和作风,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党员的心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信心。就是说,延安精神中虽然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等内容,但核心和灵魂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谈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2020年4月23日,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


兄妹开荒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幅照片:黄土高原的寒冬,广场上人山人海,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在扭秧歌。什么秧歌有这么大魅力?故事还要说回到1942年的延安。


当时的延安,是全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但文艺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鲁艺演大戏成风,一演就是《日出》《雷雨》及外国戏,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有人以为作家可以不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甚至主张“暴露黑暗”。朱德曾说:“好多战士英勇牺牲在战场,还不知道姓张姓李,这是我们的罪过,而且还是你们文艺的罪过。”


针对这些问题,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上,毛泽东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号召“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当时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中有一对“父女劳动英雄”马丕恩、马杏儿,他们每日开荒十多个小时,成为劳动模范。在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引领下,鲁艺的王大化等决定把这个故事改为“兄妹开荒”,以秧歌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为做到逼真可信,演员们扛起镢头上山,边开荒边排练。


1943年春节,延安城南门外广场,军民两万多人集会,《兄妹开荒》登台,演“哥哥”的王大化肩扛镢头和扮演来送饭的“妹妹”的李波逗乐,浓郁的泥土气息,昂扬的精神面貌,定格成了这张永恒的照片。毛泽东当时也在台下观看,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这台仅有两百多字的小戏,轰动了整个边区。秧歌队走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军民一起扭秧歌成为边区特有的风俗,许多老革命回忆起当年,都自豪地说“我们是扭着陕北大秧歌走向全国,迎接胜利的”。时至今日,《兄妹开荒》仍是陕北秧歌的主打剧目。


★吕梁精神


吕梁山脉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由晋入陕的门户。表里山河的地形构成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山这片“天地之脊骨”,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机关所在地。


1936年初,毛泽东同志、彭德怀同志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境内,“以发展求巩固”。这次东征历时75天,但只在吕梁境内就有3000多人加入红军,筹集到30余万银圆,极大缓解了陕甘根据地经济困难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吕梁地区伤亡人数便达9.8万余人,占晋绥边区伤亡总数的近40%,吕梁人口由40万减少到25万。吕梁人民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置之度外,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


据不完全统计,1940年至1945年,晋绥边区人民共缴纳公粮1686.35万公斤,晋绥根据地支援中央的经费一般要占到边区财政的50%~60%,而吕梁几个专区则占到了70%。在吕梁山大沟深、坡陡地瘠,十年九旱的艰苦生存环境下,吕梁儿女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保证根据地的粮食需求,彰显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质。


“吕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过程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的其他组成部分一脉相承。总体概括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其中艰苦奋斗是基石,顾全大局是核心,自强不息是精髓,勇于创新是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谈吕梁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17年6月21日,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


通往延安的“钢铁走廊”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仅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还大肆破坏我地下交通线,延安通往各地的联系被悉数封锁。为粉碎敌人围困,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各地陆续建立了党内交通专职机构和地下秘密交通线。


毗邻延安的吕梁地区,因地跨晋西南、晋西北,连接陕北、山西,成为连接党中央与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枢纽,被誉为通往延安的“钢铁走廊”。


1938年,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以驻地孝义县为中介点,开辟了一条秘密交通线。这条秘密交通线往东经汾西过同蒲铁路到晋东南,往西经隰县过黄河去延安。在一年多时间里,这条交通线承担了大量的秘密接转任务。后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晋西事变,大肆绞杀抗日政权,杀害进步人士,这条交通线遭到严重破坏。


1940年2月,在晋绥边区党委领导下,一条由晋西北直达晋东南的新的交通线秘密建成。为了保障交通线的安全畅通,晋西区党委还在文水境内训练了一批秘密交通员,建立起从文水通往晋东南的两条干线和一条备用线;八路军第120师派出部队专门负责掩护与执行秘密接送任务。


1941年以后,日军对山西地区的分割、封锁和包围进一步加剧,吕梁秘密交通线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1942年1月,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之间必须建立通过敌人封锁的秘密交通线。随后,晋西区党委和晋绥军区经过仔细侦察和缜密分析,决定以兴县为中介点,开辟北、中、南3条秘密交通线,由此连通了北岳二分区、太行二分区和太岳一分区通往延安的道路。


在条件十分艰难、斗争极其险恶的情况下,吕梁军民不畏艰险,突破敌人的分割、封锁和包围,通过秘密交通线接送了数以万计的干部安全到达目的地,为延安和各根据地之间运送了1000余吨重要战略物资,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共服务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