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抗战精神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从那时起,白山黑水间的抗日救国烽火迅速燃遍全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
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直至牺牲;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改变的张自忠,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2020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谈抗战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5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
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阎海文所在的空军第五大队奉命执行轰炸日本海军停泊在上海附近的军舰。得知出战消息,阎海文主动向中队长王倬请战,王倬同意了他的请求。
1937年8月17日上午11时许,阎海文驾机抵达目标上空,立即投入战斗,俯冲投弹,完成了轰炸任务,正准备返航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了机身,阎海文立即跳伞。
没想到,大风把阎海文刮到了敌人阵地上,日军包围上来,要活捉阎海文。阎海文开枪打死5个日本兵,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举起了枪,用最后一发子弹自尽。
据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阎海文牺牲后,日本兵有感于中国空军将士的英勇,为阎海文建了坟,坟上碑文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并列队脱帽,向阎海文致敬。一个多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展出了阎海文烈士生前用过的飞行服、降落伞和手枪等遗物,此次公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这些遗物直至抗战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要求下才归还给中国,如今存放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里。
阎海文,辽宁省北镇县人,殉国时年仅22岁。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对手,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可这丰碑上,又何止凝聚着一个阎海文,而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化身。
★沂蒙精神
沂蒙是革命老区,也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始终是我们党和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八路军山东纵队、115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山东省党政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从1938年到1949年,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沂蒙人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蓬勃涌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
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党和人民军队为了人民利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奋勇支前,共同锻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谈沂蒙精神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2013年11月25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
抗战爆发时,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为抗日积极分子,担任党的情报联络员。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搬到东辛庄村,并将“帅帐”安在王换于家。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跟徐向前建议成立一个托儿所。在党组织支持下,她挑起抚养、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亡。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做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
★西柏坡精神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次年3月离开这里前往北平。十个月时间虽然短暂,却是中国革命迎来红日东升的壮丽时刻。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四大伟业:指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力量;掀起土改风暴,让亿万农民翻身解放;推动工作重心转移,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筹划建设新中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党中央驻西柏坡期间,创立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强化纪律、民主集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两个务必”和“赶考”等一系列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西柏坡精神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两种精神贯穿于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支柱。
西柏坡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谈西柏坡精神
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
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把会场上原与马恩列斯并列的毛泽东、朱德画像摘下来。对此,毛泽东向党内同志解释说:“如果并列起来一提,就似乎我们自己有了一切,似乎主义就是我,而请马、恩、列、斯来做陪客。我们请他们来不是做陪客的,而是做先生的,我们做学生。”他还说:“如再搞一个主义,那末世界上就有了几个主义,这对革命不利,我们还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店好。”那次会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全会立下了六条规定:一不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鼓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老区精神
中国革命老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建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创建有17块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别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西北革命根据地、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琼崖革命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创建有18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分别是: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淮南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浙东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广东抗日根据地、琼崖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河南抗日根据地、苏北抗日根据地、闽浙赣抗日游击区、苏中抗日根据地、东北抗日游击区、苏南抗日根据地、淮北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老区遍布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区精神。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指出:“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
老区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相结合而产生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结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精神。老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总称,是党和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人民群众同敌人浴血奋战和创建发展保卫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以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依靠群众、真心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老区精神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人民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
———2016年4月24日,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
坐落在张家界市永定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一方闹市中,静静伫立。
推门步入纪念馆右侧的省委礼堂旧址,166位曾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将帅的照片全部陈列于此。87年前,就在这座礼堂里,任弼时、贺龙等向战士们传达中央指示,正式开辟湘鄂川黔苏区,一场轰轰烈烈策应中央红军的运动从此展开。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向湖南进行战略转移,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蒋介石在红军前进的方向上,调集了40万兵力,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与潇水之间。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红二、六军团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在任弼时、贺龙的率领下,红二、六军团对国民党发动了为期2个月的湘西攻势,相继占领永顺、桑植、大庸(今张家界)等地,一片拥有40多万人口,纵跨400里、横跨240里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全面形成。
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大庸成立,任弼时任书记,贺龙、关向应等为委员,正式开启了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的历史序幕。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省委开始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让处于国民党军重重包围中的红色阵地得以进一步巩固。”纪念馆讲解员杜双介绍。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纪念馆里一张印有“当兵就要当红军”的歌词照片备受瞩目。“在当时,参加红军是根据地最为光荣的事情。”杜双解释道。
根据地建立后,为了掩护中央红军顺利长征,随时准备对抗国民党“围剿”,“扩红运动”势不可挡地开展起来:在政策上优待红军及其家属;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用少数民族语言张贴标语、文告;收编土著武装,加强对地方赤色武装的领导;纠正以夏曦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保证军队内部的团结与统一……红二、六军团迅速发展壮大,至1935年9月,达到4个师12个团,约2万人。
随着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的斗争取得节节胜利,根据地各项建设日益发展,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政府。1935年初,蒋介石抽调四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实行六路军事“围剿”。
在反“围剿”斗争里,红军先后作战30余次,共歼灭国民党军2个整师、1个师部和1个旅,缴枪8000余支,新建立了慈桑、宣恩、龙山3个县的革命政权,牵制了湘鄂两省的大量敌军,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