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④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的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即使战斗到最后一人,仍然坚守阵地,顽强地同敌人血战到底,将中国军队不怕苦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长津湖之战,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恶劣天气中,志愿军全连官兵死守战位,忍受极度严寒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凝结为一尊尊凛然的冰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向死而生,展现出让对手肃然起敬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谈抗美援朝精神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孤胆英雄杨树柏


杨树柏1925年出生于天津,1948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他随所在的原66军197师591团,投入到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中。


1951年2月中旬,杨树柏随部队参加横城阻击战。经过数番恶战,完成阻击任务后,部队接到撤退命令。为了掩护全排安全撤离,杨树柏主动请缨留守阵地。


当时为迷惑敌人,杨树柏把机枪、冲锋枪、步枪以及手榴弹等武器,摆放在不同位置。战斗一打响,就从不同地方,对敌人进行反击,给敌人造成人多势众的假象。敌人看到志愿军阵地火力齐全,以为主力仍在,不敢轻举妄动。


敌人见进攻难以奏效,就先用大炮轰击,再从地面冲锋。杨树柏早就摸透这个套路,炮轰时,就找个坚固掩体藏起来。等敌人冲上来,他又马上钻出来,进行有力打击。趁敌人喘息间隙,他抓紧时间给各个点位补充枪支弹药,不时往嘴里塞口干粮,吃一口雪,保持好体力。


就这样,杨树柏挡住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圆满完成掩护全排撤退任务。


天色暗下来,阵地也将弹尽粮绝。杨树柏抓住敌人稍事休整的时机,带上几件还能使用的武器,悄无声息撤离阵地追赶部队。后撤时,他在一块岩石背后,发现一名负伤的志愿军战友。月色中,他架着战友、背着武器,一路上躲冰窟窿、藏废墟中,最后排除千难万险,找到后方部队。


不仅从敌群中活着回来,还救回一个伤员、带回几件武器,神勇的杨树柏,被战友称赞为“孤胆英雄”,被荣记大功一次。


★兵团精神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当时,兵团总人口17.55万。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加入兵团行列,投身新疆建设。


60多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了大型工矿企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


在漫长的屯垦戍边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兵团精神是我军光荣传统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是兵团几代人用生命和热血树立的不朽旗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人的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谈兵团精神


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2020年9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戍守边疆五十载


魏德友,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五十多年来,奉献了全部的青春为祖国戍守边疆。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魏德友“七一勋章”。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六一团原兵二连工作。紧接着,他从老家接来妻子刘京好,与妻子一起驻守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的无人区,过着“家住路尽头,放牧为巡边”的生活。


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国戍边信念。那时,边境形势十分严峻,放牧巡边线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境线,退一步或进一步都关系到领土主权。他和战友们同守边牧民一道,坚持通过放牧的方式捍卫领土,与手握钢枪的外国士兵面对面也不曾后退。自1964年以来,魏德友为国巡边50多年,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边防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魏德友和妻子依然坚守在空旷的草原深处。尽管他所在的兵二连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裁撤,魏德友也可以被分到离城市更近的连队去,但他主动留下来,停薪留职义务戍守边防,放牛羊养活一家人。他总是说:“这块地方不能空着。”


2002年,魏德友夫妇退休,在山东工作的4个孩子力劝父母回乡养老,但他就是不肯,还说服老伴留在萨尔布拉克继续义务戍边。2003年,中哈两国边境界碑、围栏设立,国防公路贯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那一刻,他抚摸着中国173号界碑泪流满面。



★雷锋精神


雷锋,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


作为一名生命定格在22岁的普通士兵,雷锋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坚持做好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在平凡岗位铸就辉煌人生,这是雷锋精神熠熠闪光的鲜明特征。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的名字随之传遍神州大地,全国掀起群众性学雷锋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影视、书法等不同的文艺样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讲述雷锋故事,擦亮雷锋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让学雷锋成为别样的时代风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2年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把雷锋精神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雷锋精神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的讲话


续写雷锋日记


乔安山,是雷锋的生前好友。1960年雷锋报名参军,乔安山也跟随雷锋来到了解放军某部汽车连。雷锋是乔安山的班长,乔安山是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他们同开一辆车,一起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天寒地冻的日子同睡在一个被窝中。


1962年8月15日,乔安山倒车转弯时,雷锋在旁指挥,突然,汽车滑进路边水沟,骤然碰倒了一根方木杆子,雷锋被倒下来的方木杆子砸在头部,抢救无效死亡。那一次事故,成为了乔安山心中永远的伤痛。雷锋去世后,乔安山沉默了33年。


“学习雷锋精神,传播雷锋事迹,作为他的战友,有什么理由不站出来?”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乔安山终于决定直面伤痛。1996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人们才知道:乔安山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延续着雷锋精神。


乔安山也因为电影的公映打开了心结,走上了公开传播雷锋精神的道路,足迹遍布全国。目前,他已宣讲雷锋故事逾4000场次,担任160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捐款10余万元用于扶贫助学。


乔安山的孙子、孙女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孙子乔廷路成了厂里的“学雷锋标兵”,2009年孙女乔婷娇参军入伍。看着穿上军装的乔婷娇,乔安山欣慰地说:“你可以续写班长的日记了。”



★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1962年冬天,他来到当时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成为了未来所有为官参政者学习的优秀楷模,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成为了我国为官参政者最基本的道德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谈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1969年7月,柴生芳出生在陇东革命老区———甘肃省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坚强生活,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后来又以优秀的工作业绩获得公派留学的机会,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深造。2002年10月,柴生芳怀着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拒绝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抛出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甘肃工作。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从省委办公厅调任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出门招商、回家下乡”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两条工作法之一。为了尽快改善当地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路、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次汇报衔接,柴生芳争取到了总投资9.1亿元的“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项目。在临洮工作期间,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县情实际。面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洮,柴生芳提出了建立“五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思路。“开门办公、马上就办”这是柴生芳为自己制定的第二条工作法。“开门办公”,群众来说事情,对他来说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


柴生芳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乘坐的公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他逝世时,脚上还穿着满是破洞的袜子。“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这句话被醒目地写在柴生芳一本工作日志的扉页上。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享年45岁。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举世闻名的大庆石油会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大庆精神都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动力。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石油产量仅12万吨,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缺油,首都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了酒精、木炭,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并断言,红色中国没有足够的燃料支撑一场哪怕是防御性的现代战争。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大会战。会战队伍仅用3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真正为国家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


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并指出大庆精神的内涵:“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大庆精神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9月,在致信祝贺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时指出


“铁人”王进喜


1923年,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在他十五岁时,便来到玉门油矿当小工。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练就了他刚毅坚韧的性格。


27岁那年,王进喜通过操作考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这段时期,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他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旧钻头,擦去锈,修修配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既为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经验在全油田推广。


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背个大气包,他倍感压力和责任。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


9月,松辽盆地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传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昼夜兼程,奔赴大庆。他组织全队职工把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化整为零,“人拉肩扛”搬运并安装钻机,打出了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打第二口井时突然发生井喷,他又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过全队工人的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王进喜也因此被称为“铁人”。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铁人”王进喜用生命践行誓言的大无畏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宝贵财富。




公共服务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