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⑤

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两弹一星”精神


20世纪50年代,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美苏在全世界挥舞“核大棒”的争霸局面。为了破解“核威慑”局面,党的第一代领导人认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并审时度势决定发展自己的核力量。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党中央作出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中国核工业建设开始起步。在经济工业落后、科研基础薄弱、工作条件艰苦的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并取得了重要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特别是,在“两弹一星”事业发展中,建设者们在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绩的同时,也创造了重要精神财富,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高度评价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伟大成就,对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授予或追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习近平总书记谈两弹一星精神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要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2018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


“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50年10月,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


“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了它死了也值得”。当时,妻子问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他用三个“不能说”作为回答。从此,他带领一批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中,将身影隐没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和险峻的深山大漠中。


当时条件艰苦,他硬是带领团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为了海量数据演算,一日三班倒仍使他焦急地感叹:“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为了掌握一手材料,他15次去现场领导核试验,在飞沙走石的西北戈壁度过了八年时光。他还劝诫青年大学生: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发表论文。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他们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在试验成功后迅速转入氢弹研制中,极大地缩短了“两弹”研制的时间。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呕心沥血28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后不幸逝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隐秘伟大的一生才为世人知晓,但直到临终之际,他仍心系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



★特区精神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勇立潮头的经济特区此刻应运而生。经济特区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管理体制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


1979年4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了广东、福建两省关于建立出口加工区的请求。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10月,中央批准厦门设立特区。至此,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了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全国人大通过海南建省和海南建立经济特区的决议。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至此,中国有7个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霍尔果斯。


伟大精神源于伟大时代和伟大实践,设立经济特区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伟大的特区精神,也就是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自立、自强、自信的拼搏精神;团结友爱、扶贫济困的互助精神;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特区精神


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春天的故事从这里讲起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40年前,中国经济特区就是伴随这首《春天的故事》诞生的,它们在改革开放最前沿见证了中国从极度困境到发展奇迹的嬗变。经济特区为中国快速健康发展蹚出了新路,也为世界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方案。


1979年1月,一份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在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利用外资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当即在这份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3个月后,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广东省委的同志在发言中明确提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关于试办出口加工区的汇报后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始终保持军人气质的邓小平,就像下达作战命令一样。


根据邓小平的倡议,又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党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汕头、厦门的设置问题”。


1980年3月,中央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5月,中央在总结深圳、珠海两市试办特区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广东省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特区建设好,其次是珠海,汕头、厦门两个特区可以进行规划,做好准备,逐步实施。并进一步要求将深圳特区建成兼营工业、商业、农牧业、住宅、旅游等项事业的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同年8月21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抗洪精神


1998年入夏,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有360多千米的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先后出现3次洪峰。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沿江、沿湖的众多城市和广大农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开展了气势恢宏、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官兵迅速奔赴抗洪前线,与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同心同德,团结奋战。经过两个多月的顽强拼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洪峰,成功地保卫了重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安全,保卫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和辉煌业绩。


在抗洪抢险期间,中央领导多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察看灾情,慰问军民,指挥抗洪抢险战斗。9月28日,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隆重举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高度评价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深刻总结了抗洪抢险的成功经验,精辟阐述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明确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种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抗洪精神


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发扬不怕累苦、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精神斗志,坚守在防汛抗洪救灾第一线,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书写了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看望慰问在防汛抗洪救灾斗争中牺牲同志的家属、防汛抗洪一线人员、先进典型代表和参加抗洪抢险的部队官兵时指出


李向群:用生命诠释军人担当


李向群,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海南琼山人,生前系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被中央军委授予“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一句朴素誓言,却道出了崇高追求和生命意义。1998年3月,李向群跟随连队在湖南沅陵县筒车坪乡叶口村泉门口组搞光缆施工过程中,附近民居深夜起火。李向群先后两入火海,救出昏厥的李大爷。虽然烧焦了头发,燎起了水泡,但他却说“值得”。


他从小受党的优良传统熏陶,入伍后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不是党员却时刻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张家台幸福水闸发生大渗漏,全连官兵望着湍急江水,他第一个跳入水中查寻漏洞;虎渡河抗洪,全连数他扛沙包最多,肩膀都磨出了血。


1998年8月湖北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洪水,李向群所在部队奉命抗洪抢险,休假在家的他主动提前归队,随部队赴湖北省公安县南平镇抗洪抢险。期间,李向群主动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始终战斗在抗洪一线,带病坚持请战最苦最累的任务,先后2次“出逃”卫生队,3次拔掉身上的针管,4次晕倒在大堤上,生命垂危之际仍在挂念“大堤保住了没有?晚上还有没有任务,一定要让我去”,最终因极度劳累,晕倒在大堤上,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以身报国。


年仅20岁,入伍仅20个月,入党仅8天,李向群用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诠释了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抗震救灾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1966年邢台半月内相继发生里氏6.8级和7.2级大地震,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2010年玉树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


灾害无情人有情,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无情的灾难,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崇高使命,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深埋在了全国人民心中。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四川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抗震救灾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灾区群众广泛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


2008年6月30日,汶川特大地震49天后,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提炼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的伟大精神,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丰碑,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新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谈抗震救灾精神


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6年7月28日,在河北唐山市调研考察时的讲话


汶川地震空降兵15勇士


2008年5月12日14时,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汶川及周围的茂县、北川等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13日凌晨,原总参谋部命令空降兵部队从空中进入灾区了解灾情,15位空降兵英雄的传奇故事就从这一刻开始。


5月14日11时24分,一架大型军用运输机飞向重灾区四川茂县,这将是中国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在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当天上午下了雨,厚厚的云层堆积在天空。“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灾区的群众正期盼着我们!”一声声激昂的“临行动员”冲击着空降兵们的内心。11时48分,舱门陡然打开,领队李振波第一个跳出了机舱,随后总计15名空降兵分两批没有任何犹豫地跳出了机舱。


17分钟后,从地面传回了消息,15名伞兵无一伤亡,都安全降落在重震灾区。这看似不长的17分钟,背后藏着许多惊心动魄的瞬间。由于当时伞降的高度已经超越了降落伞系统的工作极限,开伞器无法正常工作,好几位队员的主伞都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打开。几位空降兵在降落伞没有张开的情况下在空中自由落体了1500多米。


15名空降兵着陆后,迅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于下午3点,第一次传回了茂县灾情,随后一条条灾情报告、引导信息从茂县传回。这标志着空军部队已经深入重灾区,搭建起一条内外联系的信息通道,对后续人员、物资、装备大规模进入灾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了附近乡镇10万受灾群众走出困境。




公共服务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