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女排精神
20世纪80年代前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战绩首次摘得世界杯桂冠,极大振奋了人们的精神。那种顽强拼搏、团结奋斗、勤学苦练、同甘共苦、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逐渐成为女排精神的核心,更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中国女排的这次胜利,不仅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也开启了女排“五连冠”的黄金时代。在创造了“五连冠”的骄人成绩后,中国女排曾经遭遇了一系列的坎坷与失利。但无论是2003年陈忠和执掌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优秀战绩再夺世界冠军,还是“铁榔头”郎平将再度深陷低谷的中国女排重新带回世界之巅,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一直伴随着每一届中国女排。
2019年9月中国女排再次以全胜战绩问鼎世界杯冠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上,中国女排登上了庆典彩车,接受了全国人民对她们的致敬:“中国女排,世界第一!中国女排,世界第一!”天安门广场上那震耳欲聋的口号仍回响在耳畔。
在欢呼、赞誉、鲜花背后,女排姑娘们数十年团结拼搏的身影早已成为几代国人共同的成长记忆,她们所缔造的女排精神更是早已超出了体育范畴,成为激励国家前行、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谈女排精神
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2019年9月30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前会见女排代表时强调
从队员到教练郎平说女排精神
时光回到1984年,郎平还是中国女排的队员,在那一年,中国女排一路高歌猛进,连克强敌进军奥运会决赛。决赛中郎平和队友们紧密配合,作为主攻手的“铁榔头”更是表现神勇砍下17分,最终中国女排成功拿下桂冠。
郎平退役后,赴美留学,继而在海外打球任教。1994年,在美国带队的郎平在恩师的一再邀请下接手了青黄不接的中国女排。自此,每天在训练场地,都能看见一个“24小时都在上班”的郎平。她随手拿着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女排姑娘们的各自特点和训练状况。她总是眉头紧锁,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这时的郎平压力是非常大的,她自己也说:“我可能看起来心事有些重。”1998年,郎平因病结束了在中国女排的第一次执教。
2013年4月,郎平再次决定出任国家队主帅。尽管中国女排正处于历史低谷,但在郎平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创造了一次次的奇迹———2015年名古屋大战,中国女排以3比1的成绩力克东道主日本女排,10胜1负累计30分问鼎冠军并直通里约奥运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再次屹立在世界之巅;2019年,中国女排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对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国人来说,女排就像是一种精神图腾,而作为女排的代表人物,某种意义上,郎平就是这个图腾的化身。在过去的40多年里,女排的高峰与低谷、成与败,她都亲历过。有人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她的答案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载人航天精神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把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纳入“863”计划。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郑重作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概括总结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鼓励大家勇攀高峰、不断前行,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正是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和部队官兵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是我国航天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谈载人航天精神
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2016年12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的讲话
从“神一”到“神五”,用载人航天工程11年攻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自此,以“921”为代号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载人飞船立项。曾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发者之一的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那一年,他59岁。
当时,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却几乎一切从零开始。不谈载人航天工程涉及的技术难度,与此前我国研制出的各类卫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航天器上有了人。人命关天,岂敢儿戏。戚发轫深知其中的分量。
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飞船合练准备。这年11月20日凌晨6点30分,新型火箭“长征二号F”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霄。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到飞船首飞,中国不过用了短短7年多时间。
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那一刻,许多指挥台上的老专家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戚发轫却平静如常:“我们花了11年时间,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除了在地面上做的无数次试验外,团队还做了4次无人试验,对“上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正。“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们设想了100多个故障,并且都做了预案。当然,最终那100多个预案一个也没有用过。”
★探月精神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也是最早怀揣飞天揽月梦想的民族。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探月工程立项以来,中国探月工程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化学元素分布、月表矿物含量、月壤分布和近月空间环境等一批科学研究成果。2010年,嫦娥二号和地球的距离突破1亿公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并不断刷新宇宙深空的“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全面认识月球的又一壮举。2020年,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伟大事业任重道远。2020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用“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高度概括总结了“探月精神”,勉励航天工作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谈探月精神
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2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的讲话
嫦娥五号背后的“铸箭人”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总装车间坐落于天津。总装是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崔蕴正是这道关卡的“总把关人”。
崔蕴是我国唯一一位参与了所有现役捆绑型运载火箭研制全过程的特级技能人才,参与总装过的火箭已有70多发。然而面对直径大了近一倍、95%都是新技术的长征五号,过去总装传统火箭所采用的工具和装配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总装需求。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箭体上有5万多个零部件,螺钉数目更是巨大,品种繁多,装配要求不一,任何一个微小的安装失误都可能导致火箭最后的发射失败。然而,总装大直径火箭,国内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崔蕴凭借着几十年来对火箭各系统性能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逆向思维,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办法:“只有旋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想要让一个重达20吨的庞然大物滚转起来,着实困难。
整整两个月时间,经过上百次的实验,无数次修改图纸和方案,崔蕴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长征五号大直径火箭装配难的关键问题,人员在地面就可以进行各项装配工序,实现了多人多点同时操作,总装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到三倍。
崔蕴曾说:“我们航天火箭总装人有一条别人没有的行话,叫‘后墙不倒’,什么是‘后墙’,就是火箭出厂的时间节点必须守住。”
通过技术和管理上的大胆创新,崔蕴带领团队有效保证了火箭出厂时间节点的“后墙不倒”,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按计划发射提供了坚实保障。
★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2001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审议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批准青藏铁路建设立项。其实,修建进藏铁路,是新中国从毛泽东、周恩来到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夙愿,也是西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限于国家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水平,青藏铁路历经“两上两下”,只建成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于1984年5月1日投入运营。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建设。23支施工大军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破解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终于在2006年将梦想之路铺上了雪域高原。
艰苦不怕吃苦,风暴强意志更强;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在党的领导下,十多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生命禁区”,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挑战极限,战胜艰难险阻,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丰碑,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青藏铁路精神,是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崇高爱国情怀和自甘奉献品格的生动表现,是敢于挑战艰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是善于攻关克难的崇高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谈青藏铁路精神
要发扬“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
———2020年11月8日,在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时的重要指示
青藏铁路的“打桩人”
青藏铁路如何翻越最高海拔点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线路选择的重要环节。2000年8月,当时还在担任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分院副院长的李金城接到任务,进行青藏铁路前期勘测,确定青藏铁路的走向。
8月13日,李金城带领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从唐古拉山兵站出发,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下,背着沉重的仪器一步步向无人区深处挪动。快进山时,下起了大雨,大雨很快变成鹅毛大雪和冰雹,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他们冒着风雪在坑坑洼洼的草地里和泥泞的沼泽中摸着黑往前测量。由于营养不良加上工作强度过大,很多队员都患上了高原病。尽管如此,当有队员想打退堂鼓时,李金城坚决不同意。在他看来,无论要用多少时间,一定要一气呵成地干完。
勘测途中有50公里没有路,里面全是冻土沼泽,只能靠徒步探险。9月9日,在准备过河时,患有低钾血症的李金城再也支持不住,两眼一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队员们赶紧掐他的人中,过了几分钟,他才醒过来。李金城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便把战友叫到身边平静地说:“我没事,你们把仪器和枪支留下,赶紧走出去,明天再来接我。”但谁都知道,如果丢下李金城,他要么被活活冻死,要么被狼吃掉。李金城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但他当时的第一想法是要把仪器设备保护好。李金城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队员们坚决不同意把李金城留下,就算是死他们也要死在一起。最终,大家抬着逐渐失去知觉的李金城,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无人区。
李金城团队用性命换来了确定线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勘测比对,青藏铁路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崖口,而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崖口翻越唐古拉山,这样一来,节约里程5.7公里,节省投资8亿元。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