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劳动精神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人间万事出艰辛。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人生出彩的金钥匙,也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但“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始终是不变的人生哲理。回首历史,从“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到“当代雷锋”郭明义,从“铁路小巨人”巨晓林到“金牌焊工”高凤林……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用对事业的“痴”、对岗位的“爱”、对工作的“狂”,垒筑起共和国的巍峨大厦,标注了建设者们的奋斗底色。个人向上,国家向前,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个人成长,也为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创造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谈劳动精神
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黄大发: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
黄大发,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七一勋章”获得者,今年82岁。他用了36年的时间只干了一件事:修水渠。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劳动者。千百年来,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喝不上水,全村人喝水只能靠一口枯井。黄大发不信命运的安排,刚一上任村支书,他就立誓修水渠,想把几公里之外野彪村的水引到村里。由于不懂技术,修修补补了十几年,水就是引不进来,草王坝人喝水的梦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被反复拉扯,最终还是破灭了。
第一次修渠失败后,不甘心的黄大发决定学习水利技术。1989年,枫香区水利站迎来了54岁的黄大发。三年的时间,他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许多修渠的知识,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1995年端午,草王坝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终于竣工了。村民们给水渠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大发渠。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黄大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一名农村党员,他用自己的双手带动千百双手,以一颗心换取千百颗心,最终让全村人喝上了水、吃上了白米饭,有了一条光明的路。黄大发的背后,是全中国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岗位,为生活拼搏,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当代中国续写发展奇迹的动力源泉。以勤奋为内核的劳动精神,也是每个劳动者的精神原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弘扬劳动精神,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汇聚强大的正能量。
★劳模精神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成就梦想。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提振精气神、奋进新征程,续写“中国梦·劳动美”的壮丽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谈劳模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
李耀春:勤耕十五载只为“稻花香”
从一名普通农民到全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劳动模范,双峰县梓门桥镇石壁头村农民李耀春能吃苦、懂技术、善经营,努力践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年51岁的李耀春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行家里手。15年来,他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归并整合,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过多年实践,他选择了晶两优534、桃优香占等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及市场追捧的农垦58等品种。同时,先后筹资1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收割机5台、大型机耕犁5台、大型烘干机、插秧机5台等全套生产服务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耕作、育秧、插秧、治虫防病、收割、运输、烘干等,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
一人富不算富,带领大家同奔致富路才是真的富。李耀春从2005年起开始租种水田,从最先的200多亩起至现在的1000多亩,从最先的雇用40多个劳动力至现在的100余个劳动力,从最先5人成立专业合作社至现在发展到社员45人。还创办了梓青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与周边300多农户签订了分项管理的协作协议,直接参与的农户有12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52户。
如何通过生产绿色、环保优质稻,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粮食产量与经济效益相互增长?这是李耀春从北京受表彰回来后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表示,将继续积极落实中央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要求,联合周边大户和农民成立“联合舰队”,扩大优质稻和双季稻种植面积,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确保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抗疫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来势汹汹的严峻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
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升华。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极大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邃的精神意蕴。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伟大抗疫精神作出深刻阐释,明确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铸起新时代新征程上熠熠生辉的不朽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谈抗疫精神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逆行出征,战新冠勇担当
17年前,抗击“非典”勇挑重担;17年后,抗击“新冠”再次出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为的是查明在武汉报告的一种未知的“新型肺炎”。此前几天,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呼吁,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
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钟南山还多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为湖北等地危重症患者会诊,给当地医生和患者吃下“定心丸”。“由于武汉的患者多,中央立刻组织了全国42000多名医务人员来支援武汉,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们,个个以能够参加抗疫为荣。”钟南山说:“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钟南山颁发了共和国勋章,随后钟南山在获奖感言中说道:“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短短的几个字,诠释了始终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使命所在。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我国古代就出现过鲁班、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他们身上展示出了专注守心、物我两忘、执着技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并流传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批批杰出工匠、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初心,不断追求技艺精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火箭发动机焊接的中国第一人”高凤林、先后八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的许振超等人,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制造”影响了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体现出劳动者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高尚品德,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是建设质量强国和文化强国的需要。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工匠精神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
———2016年4月26日,在安徽主持召开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
一把扳手,一段传奇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一桥连三地”的世纪工程,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纪七大奇迹之一”。而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的管延安,就是这座超级工程的建设者之一。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他创下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奇迹,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2013年,远在青岛航修厂工作的管延安看到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项目前来招募钳工的通知。在得知这将是又一个向世界级难题挑战的机会后,他主动报名并顺利通过选拔,跟着自己的师傅和工友们来到了千里之外南海之滨的珠海牛头岛,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工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修建一条5.6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考虑到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进行对接,误差要以毫米计算,工程难度极高。管延安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对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
这项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拧螺丝。一根沉管有两万多个螺丝,如果有一颗误差超过1毫米导致漏水,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1000多名工友的人身安全。
在工作中练就一手“绝活”的管延安,仅靠一把扳手,就能保证一根沉管上的两万多个螺丝间隙不超过1毫米。这样的间隙没办法用肉眼来判断,但管延安却通过一次次的拆卸和练习,创下了零缝隙的奇迹,同时也成为了保障沉管隧道安全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港珠澳大桥,33节巨型沉管,60多万颗螺丝,练就了他安装零缝隙和“听”音辨隙的绝活,创造了5年零失误的深海奇迹,为世界首条“滴水不漏”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作出了贡献。
★科学家精神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进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激发强大创新动力,必须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020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科学家精神
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一生为国造重器
在同事的眼中,南仁东很率性。他年轻时画得一手好画,爱穿碎花衬衫、牛仔裤。然而,就是这么随性的南仁东,遇见“中国天眼”,一干就是22年。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南仁东被探索宇宙的梦想所吸引,憧憬中国引领的前景,推开中国参会代表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1994年,南仁东构想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对这一想法,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让许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
在贵州大窝凼,南仁东用脚步丈量出了台址。有一次,瓢泼大雨,山洪裹着砂石,连树都能冲走。在外勘探的南仁东靠着救心丸爬回到垭口。他自学岩土工程,成为看图纸的行家里手。他自掏路费,逢人就介绍“中国天眼”。2006年,他更是直接向时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请求,为“中国天眼”争取资金。
遗憾的是,这位“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却没能亲眼见证“中国天眼”的成功。2017年9月15日,这位最懂“中国天眼”的人因罹患肺癌去世。
“我只想着能够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南仁东曾说。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了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献出了生命;他刻苦钻研,敢为人先,用坚韧的毅力一生只做一件事,创造了中国“天眼”。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正是伟大的科学家精神,爱国、求实、创新,必将被一代代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