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豪迈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让我们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红旗渠精神
林州是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林州土薄石厚、水源稀缺,历史上“十年九旱”。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生活日日好”的梦想,1960年2月,37000多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当时面对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物资缺少的“三无一少”情况,红旗渠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
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不仅仅为林县人民带来了“一渠水、一渠粮”,打开了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门,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变革实践,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永恒的精神坐标,是述说党和人民图存发展、追梦圆梦的中国故事。红旗渠精神,不仅早已浸润在林县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一方民风,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谈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
李改云:舍己救人的女英雄
李改云,女,1936年出生在姚村镇井湾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旗渠动工后李改云带领本村群众来到工地,井湾大队和另外三个大队的社员组成姚村公社第一营,李改云被推选为妇女营长。李改云起得早睡得晚,与民工一块劈山开渠,对大家生产、生活、休息十分关心,帮助事务长调剂伙食,设法让大家吃饱吃好。女工们睡觉后,她挨个检查工棚,看谁没盖好被子就帮着盖好,深受大家爱戴和称赞。
1960年2月18日,她到工地检查安全,发现半山坡上有零碎石头下落,十多方石有坍塌的危险,她急忙喊:“山石要塌了,快躲开!”随着喊声,民工们迅速离开危险区。这时只有16岁的女青年郭焕珍正在低头弯腰搬石头,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改云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力将郭焕珍推出险区。也正在这时,崖壁塌方一声巨响,劈落下来,郭焕珍虽然脱险,但李改云却被埋到碎石里。民工们把她刨出来,送进总指挥部医院抢救。她舍己救人的事迹传遍全工地,是年4月18日省委派直升飞机来林县接她到郑州医治。通过医治,她的生命保住了,右腿却终生残废。
是年3月18日,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共产党员李改云模范事迹的决定》,立即在全渠线掀起向李改云学习的热潮。李改云的壮举,变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的建渠过程中极大地鼓舞人们无私奉献、团结一致,推动了红旗渠建设进程。
★红岩精神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年秋天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加强党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领导。1939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最初在机房街70号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一起办公,同年5月因驻地被日军炸毁搬迁到红岩嘴。“红岩”从此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党中央的直接指挥和坚强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通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工作,在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军事工作、群众工作、文化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为将南方国统区共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都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
其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等。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展示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谈红岩精神
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驻守8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还产生了影响几代人的《红岩》小说及相关作品背后的故事,烈士们的真实事迹远比艺术加工更加感人,“狱中八条”作为烈士们临终前给党留下的血泪嘱托,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018年3月10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诞生在黑牢中的“狱中八条”
1948年4月,《挺进报》事件发生,中共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包括共产党员罗广斌在内的300多名革命志士被捕,都被秘密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
罗广斌起初被关进渣滓洞,和他以前的领导张国维同处一室。张国维叮嘱罗广斌要注意搜集情况,征求意见,总结经验,有朝一日向党报告。由此,一场总结经验教训的“大讨论”在黑牢里秘密展开。1949年2月,罗广斌被转押到白公馆。他与同室难友、曾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的刘国鋕,曾任重庆北区工委委员的王朴以及曾任《挺进报》特支书记的陈然等人,多次进行深入讨论。同时,罗广斌利用放风等机会和大家交换意见。可以说,“狱中八条”就是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的集体意见,反映了最真实的斗争情况。
1949年11月27日,阴雨绵绵。革命者们甚至都能听到江对岸解放重庆的隆隆炮声,然而,敌人最后的疯狂也开始了,前后300多名革命者倒在敌人的枪下。罗广斌和尚未被杀害的10多位狱友,趁敌人疏于看守之机,冒死冲出白公馆蛰伏乡间,3天之后迎来重庆解放。
为了执行难友们的嘱托,脱险后的罗广斌每天奋笔疾书,凭借记忆整理出同志们在狱中提出的意见。1949年12月25日,即重庆解放后的第25天,罗广斌写成了《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上报给中共重庆市委。1989年,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胡康民在重庆市档案馆找到了这份报告,并对第七部分“狱中意见”加以整理和挖掘,形成了现在为人熟知的“狱中八条”。
70年过去了,“狱中八条”的八条建议读来依然发人深省,对今天的共产党人依然有很强的警示意义。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狱中八条”展台前,总有观众久久驻足、凝视深思。
★太行精神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太行山地区,由此成为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重要根据地,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战略要地。太行山的沟壑崇岭,遍布了八路军将士的光辉足迹;太行山的一草一木,倾注过革命先辈的无尽心血。
太行区包括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西南部。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纵贯南北,峭壁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后,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大刀阔斧地开展根据地工作。一二九师与太行区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迅速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太行山的游击队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了,太行山的800万劳苦大众和广大人民动员起来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抗日武装,每个城镇和乡村都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事迹。“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抗日的烽火在太行山熊熊燃烧。在一个封闭落后山高崖险的山区坚持抗战八年;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壮大;一个没有现代武器装备,有的只是“小米加步枪”的军队,要对付拥有现代飞机大炮、力量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并且最后还取得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军民遭遇了多少艰难困苦,经历了多少浴血奋战!在严峻的天灾人祸面前,根据地军民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没有蔬菜自己种。从八路军的总司令、部队首长、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军民和衷共济、共度难关,正是有了这种军民鱼水、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才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战争。
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展现的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利益展现的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习近平总书记谈太行精神
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视察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讲话
一张全家福背后的家国情怀
1940年8月,在八路军总部驻地砖壁村的一座奶奶庙里,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刚刚出生3个月,妻子刘志兰便要抱着襁褓中的小太北回延安读书了。临别时,妻子刘志兰提议:“来一张全家合影吧,恐怕很长一段时间见不上面了。”一向少言寡语的左权副参谋长非常高兴地答应了,照片中他们笑得无比开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唯一的一张全家合影竟成了他们永久的诀别。两年后,左权将军牺牲在清漳河畔,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洒在了太行山上。
1942年5月,日军经过周密计划,纠集3万余重兵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麻田镇扑来,当时八路军这方,只有一个不到300人的警卫连和缺乏武器装备的后勤机关人员。5月22日傍晚,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左权、罗瑞卿等研究决定24日星夜组织人员突出重围。那天开完会已经很晚了,左权在油灯下给远在延安的刘志兰写了分开后的第21封信:“志兰,就江明同志回延安,我再带给你几个字,我担心着你的身体,望你的身体恢复后,闲暇时多去看看北北,想来她长得更高了,也该会叫爸爸了,有时总仿佛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又爬到妈妈怀里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啊,可是为了民族的独立,我们一家三口分了三个地方,那么就让我们用共同的努力来酬报这别后的衷情吧……”这是一封长信,也是左权将军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24日傍晚,乌云滚滚,天昏地暗,八路军首脑机关被迫踏上了突围的道路,左权率领警卫连一次次击退了日伪军的疯狂进攻。25日中午时分,总部作战科科长唐万成返回,告诉左权首脑机关在他们的掩护下,已顺利跳出敌人的合围圈,总部命令他立即撤退。此时此刻,先走就意味着生的希望,留下来将有死的危险,在这生死危机的紧要关头,左权毅然选择了断后掩护部队撤退,他鼓励大家:“冲出山口,就是胜利,就是太行山压顶,也绝不能弯腰!”太阳偏西时,敌人又一次的狂轰滥炸呼啸而来,左参谋长突然看到5名机要科小译电员背着重要的机密文件正向山口爬去,此时的他已顾不得个人的安危,爬上山石,嘶声力竭地高声呼喊:“小鬼,飞机来了,快卧倒!”同志们都卧倒了,而他却被炮弹击中头部,倒在了血泊中,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噩耗传到延安,朱德总司令派人把左权将军的妻子刘志兰叫到办公室,含泪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句:“名将以身殉国家,原拼热血为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太行军民为了永远缅怀和纪念左权将军,将他的牺牲之地辽县改名为左权县,从此左权县的名字便永远地镶刻在中国的版图上。
★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地处高寒地区,因“荒芜”得其名。这里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分布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完达山和小兴安岭地区。1947年,为响应毛泽东同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伴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一批军人来到这里,在荒原上点燃了“第一把火”,拉动了“第一把犁”,唤醒了沉睡的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由此开始规模化的开发建设。随后,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20万各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投身北大荒。
北大荒,一年四季冬最长———全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冬天,最低温度甚至达到-40℃。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这首当年流行的歌谣,是北大荒人在此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发展,昔日北大荒已经成为“北大仓”,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几代拓荒人在这里战天斗地,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从人迹罕至的“莽莽荒原”到富饶丰盈的“中国饭碗”,他们在半个多世纪里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并用青春、热血、生命去诠释和践行这一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谈北大荒精神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考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察看各类农产品,并双手捧起一碗大米,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十万官兵决战北大荒
1954年6月,王震将军来到黑龙江省汤原县,看望正在施工的铁道兵战士。当看到官兵们垦荒收获的粮食、蔬菜后,王震有了把大批复转军人留在黑龙江“办农场,为国家多产粮食”的想法。
王震将军找到当时的铁道兵副师长余友清,在谈话后的第二天,余友清就背了一个小包,带了一个警卫员去踏查。他们在蒿草丛生、野狼出没、沼泽遍布的北大荒腹地,长途跋涉,风餐露宿。
1955年1月,铁道兵部队的第一个农场———八五〇农场成立。短短两年时间,铁道兵多个师的复转官兵1.7万多人挥师北上,先后创建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等12个八字头农场。
曾参加过西南剿匪、抗美援朝的李胜清,1958年来到八五〇农场。刚站稳脚跟,1959年初,李胜清就把远在河南老家的父母、妻子、兄弟以及岳父母接来,和他一起开发建设北大荒。如今,李胜清一家在北大荒已有4代人,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
八五〇农场的建设,为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提供了经验,一批又一批官兵向荒原发起集团式进军。1958年,北大荒迎来开发高潮,当年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八五〇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当时这里一片沼泽,野兽出没,风雪肆虐,荒草齐腰高。
1955年5月,大地解冻,官兵们迎来了建场的第一个春天。一些低洼地还有冰碴,牲口在里面抬不起蹄,一步一趔趄。余友清提出人拉犁,年近半百的他跳进泥浆里,带头拉犁开荒。
两天下来,余友清感到用50人拉一台犁,效率太低,他改装犁具,改进拉犁方式,用20人拉,后来改为12人或8人拉。就这样,开荒早期,靠人拉犁唤醒了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在余友清带领下,官兵们第一年就开出了14.45万亩荒地,做到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收益”。
1956年5月,八五〇农场派副场长黄振荣前往南横林子创建八五二农场。他带队当年开荒20万亩,这个农场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铁道兵农场。
向荒原要粮何其艰难。黄振荣的儿子黄黎听母亲讲述了一件事:一天,黄振荣接到指挥部通知,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走了50多公里,连夜赶回场部开会,脚指甲生生冻掉了9个。
“洗脚的时候,我母亲看见父亲的脚血肉模糊,都是肿的,脚上还粘着一块破布,撕都撕不下来。”黄黎说。
如今,在王震将军点燃第一把荒火的地方,当地建起了纪念雕塑。八五〇农场场长王洪斌说,这个地方如今建成了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粮食亩产从当年的100多斤提高到1200多斤。
2020年,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粮食播种面积4330万亩,粮食调出量405.5亿斤,占全国20%,北大荒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北大荒再出发。亘古黑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1992-2021 湘ICP备 05010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