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红歌激荡百年史 革命精神永流传
日期:2025-09-28 11:23:55  作者:袁志友 来源:  浏览量:3

为深化课程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感知革命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9月2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特理论教研室在图书馆501办公室举办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会上,教师们围绕红歌的精神内涵与实践教学价值展开深度交流。

红歌:民族精神的象征与集体记忆的载体

袁志友老师指出,红歌之所以能跨越时代传唱,核心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这些诞生于革命烽火、建设热潮中的旋律,早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象征,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载体。

毛童老师从历史维度解析红歌的诞生逻辑,强调红歌是革命需求的产物,其发展轨迹与中国社会变迁、党和国家发展实际深度绑定。通过红歌传唱活动,既能培育学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更能实现红色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代际传承,让革命精神生生不息。

红歌:凝聚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

黄颖老师聚焦红歌的文化价值,提出红歌是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表达,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如《红旗飘飘》中“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的呐喊,将个体对祖国的眷恋升华为民族共识,有力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厚植“一生不悔入华夏”的家国情怀。

谭君老师则从情感共鸣角度分析,认为红歌的旋律与歌词能将人带回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岁月,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奋发向上、担当使命。

红歌:锤炼品格与塑造三观的教育利器

姜雨含老师结合思政课育人目标提出,红歌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独特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红歌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人生态度,能有效对冲理想信念淡化、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同时,红歌传唱的舞台实践还能锤炼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综合效果。

思政教师的责任担当:守好渠、种好田

此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是教学方法的研讨,更是思政教育情怀的凝聚。与会教师们一致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需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担当,将红歌蕴含的革命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红色旋律中感悟真理力量、汲取奋进动力,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所在,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力量。



相关链接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