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暑期研修心得
日期:2025-07-30 09:15:53  作者:杨欢 来源:  浏览量:0

暑期之际,马克思主义学院引领我们思政教师团队,踏上遵义会议旧址与娄山关遗址的探寻之旅,亲眼目睹了贵州桥路建设的当代辉煌。一路行走,一路思考,那些镌刻在山水间的红色记忆与新时代的发展答卷,共同构成了滋养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

站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小楼前,青瓦木楼的古朴模样与橱窗里泛黄的电文、磨损的马灯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1935年的那个冬春,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作出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伟大抉择。讲解员指着会议室内的长桌说:“当时参会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正是这群年轻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启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新征程。”我们面对的高职学生,同样是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他们或许正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而遵义会议所彰显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勇气,不正是引导他们明辨方向的精神灯塔吗?

娄山关的雄奇险峻,当年红军攻克娄山关的战斗遗址上,如今矗立着 “娄山关战斗纪念碑”,碑文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句,在云雾中更显磅礴力量。以前在课堂上讲革命意志,总觉得抽象,现在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越是艰险越向前”。高职学生在技能学习中难免遇到挫折,娄山关战斗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攻坚克难”的精神,恰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的生动教材。

如果说红色遗址是历史的丰碑,那么贵州的桥路则是新时代的勋章。在贵州的高速路上,一座座横跨峡谷的桥梁如巨龙腾空,脚下是云雾缭绕的深渊,头顶是触手可及的蓝天。贵州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桥梁,世界前100名高桥中有 40多座在贵州,“地无三尺平”的喀斯特地貌上,硬是架起了“高速平原”。从红军长征时“四渡赤水”的艰难跋涉,到如今“县县通高速”的交通奇迹,这种跨越背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在传承。这让我想到,职业教育的使命不正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立交桥”吗?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过硬的技能,更要培育他们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

本次研修,大家共识渐深:思政教育不能困守课堂,而应走进历史现场、触摸时代脉搏。遵义会议的“抉择智慧”、娄山关的“奋斗精神”、贵州桥路的“创新魄力”,这些都是打动学生的“精神密码”。作为民办高职思政教师,我们更要善于把红色基因与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读懂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技能成长与精神成人的统一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这次研修,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 “充电”。当我们带着满身的“贵州感悟”回到讲台,那些在红土地上汲取的力量,终将转化为照亮学生心灵的光。

 



相关链接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