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我踏上贵州那片曾燃烧着革命星火的土地。当双足真实踩在遵义会议会址那斑驳的石阶上,当我挺立娄山关隘口凛冽的山风之中,那从教科书上跃然而出的历史,骤然有了血肉,有了呼吸的重量。置身于这决定民族命运转折的现场,眼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决定民族命运转折的冬夜:烛火摇曳之下,伟人们面容凝重,激烈争辩中,一个政党在生死存亡关头校正了航向;而当我站在娄山关隘口,山风如昔呼啸,似乎依然裹挟着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呐喊,其磅礴气势穿透岁月,至今仍激荡人心。
遵义会议那惊心动魄的转折,娄山关红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壮烈,无不昭示着信仰的深沉伟力。正是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支撑着红军在危如累卵之际敢于坚持真理、纠正歧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造出无比坚韧的灵魂。纪念馆中一幅幅泛黄照片里年轻却坚毅的面容,一张张简陋地图上蜿蜒曲折的行军路线,无声诉说着那些在无望中创造希望、在绝境中开辟生路的伟岸生命。这信仰,是黑暗中永不熄灭的灯盏,是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压舱石,为今日我们如何在纷繁思潮中守护精神家园提供了最厚重、最清晰的密码本。
此次寻根之旅,亦是对“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精髓的深刻再体认。遵义会议在危亡时刻的拨乱反正,正是以实践为唯一准绳、摆脱僵化教条的鲜活典范。娄山关险峻地势所见证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更是对“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铿锵印证。这启示我们,在今日思政教育中,需避免空洞说教,而应引导学生将理论认知根植于实践沃土——唯有扎根现实泥土,思想之树才能汲取真实养分,蓬勃生长。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此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身份淬炼与使命叩问。遵义会议那力挽狂澜的集体智慧与勇气,恰似对“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的郑重回答。民办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其思政教育更需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需求。长征精神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紧密团结等核心内涵,正是我们涵育学生精神品格的宝贵源泉。如何让这历史现场的震撼转化为课堂上的星辰?这是我在接下来需要继续思考并回答的问题。
离开娄山关时,山巅那座小红军雕像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如一座精神灯塔矗立于历史与现实交汇处。这趟红色土地的寻根淬火,已在我心中点燃了不灭的信仰之火。思政教育,亦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新长征。我将把这份从历史深处汲取的滚烫力量,注入课堂的每一刻。遵义与娄山关的壮阔回声,将化为我教学电台最强劲的波段——让长征精神成为学生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坐标,引导他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人生华章。
以今日脚步丈量昨日征程,以明日担当回应历史召唤,这便是一名思政教师从遵义与娄山关带回的、最珍贵的精神压舱石。
- 上一篇:从军事奇迹到文化根脉:一次铸魂育人的精神朝圣
- 下一篇:贵州暑期研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