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奇迹到文化根脉:一次铸魂育人的精神朝圣
日期:2025-07-31 09:18:36  作者:彭旭 来源:  浏览量:0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总在寻找能让理论扎根大地的养分。这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暑期研修,从遵义会议会址的军事智慧,到娄山关下的信仰之光,再到贵州博物馆的文化基因,每一步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用历史讲活理论、用故事点燃信仰”的教学新视角。

站在遵义会议会址的作战指挥图前,四渡赤水的红色箭头在黔北的山川间蜿蜒穿梭,讲解员的声音仿佛把我带回了1935年那个风雨如晦的春天。“一渡赤水摆脱尾追,二渡赤水重占遵义,三渡赤水佯攻贵阳,四渡赤水跳出包围”,短短四句概括背后,是红军在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中,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上演的“军事奇迹”。

我久久凝视着图上标注的赤水河支流——那些看似随意的折返,实则是毛泽东同志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一次次调整战略的生动实践。以往在课堂上讲“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总觉得需要抽象阐释,但此刻突然顿悟:四渡赤水的每一次“变”,都是对“实事求是”最鲜活的注解。敌军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红军却突然东进;以为红军要东出湖南,红军却西渡赤水。这种不唯书本、不唯经验、只唯实际的智慧,不正是我们今天面对复杂问题时最需要传承的思维方式吗?

娄山关的西风里,似乎还回荡着红军冲锋的号角。但这天最让我心头震颤的,不是“雄关漫道”的壮阔,而是讲解员口中“一条腿走完长征”的故事——那是红军战士钟赤兵,在娄山关战斗中右腿被炮弹炸断,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用木工锯截去了他的右腿。可他拒绝留在老乡家养伤,拖着一条腿,拄着拐杖,一路爬雪山、过草地,硬是跟着大部队走到了陕北。

“他为什么非要跟着走?”有人发出疑问。讲解员指向关隘旁一块刻着“信念”二字的石碑:“因为他知道,自己走的不是普通的路,是中国革命的出路。”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革命理想高于天”。钟赤兵的拐杖拄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丈量信仰的重量:当肉体的极限被突破,支撑人前行的必然是精神的海拔。

我想起课堂上学生讨论“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总有人抱怨“内卷太累”“躺平更爽”。下次再遇到这样的讨论,我要给他们讲钟赤兵的故事。不是让他们复刻苦难,而是让他们明白:当年的战士用一条腿走出了民族的新生,今天的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安稳的生活,更该问问自己:我的“长征路”上,有没有值得用一生去坚守的信念?那条假肢磨出的血痕里,藏着比“成功学”更珍贵的答案——信仰的长度,从来不由肉体的完整来丈量。

研修的最后一站,贵阳省博物馆的展厅像一部立体的“中华文明史”。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宋代的苗族银饰,从明代的土司印章,到清代的侗族鼓楼模型,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贵州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与中华主流文化交融共生的故事。

最让我驻足的是一组“龙纹铜釜”,釜身上的龙纹既有中原文化的威严,又带着贵州山地的灵动。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这是战国时期夜郎国的器物,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与中原有着密切的文化血脉联系。旁边的苗族蜡染展区,蓝白相间的纹样里,竟能找到与商周青铜器上“云雷纹”相似的图案——原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割裂的碎片,而是像这些纹样一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流淌、变形、生长,最终汇聚成奔腾不息的文明长河。

这让我想到思政课上“文化自信”的教学。以往总在强调“四大发明”“唐诗宋词”,但贵州的文物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更是对各民族文化瑰宝的珍视。就像那龙纹铜釜,它既带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又生长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恰如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下次讲课,我要把这些文物的故事带进去,让学生知道,我们的文化根系有多深,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有多辽阔。

为期5天的研修结束了,但是遵义的赤水、娄山关的拐杖、博物馆的铜釜,在我脑海里渐渐融合成一幅画。那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实事求是闯出来的路,是用坚定信仰撑起来的天,是用文化根脉扎下去的地。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条路、这片天、这块地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历史的细节里看见真理,在英雄的故事里汲取力量,在文化的基因里找到自信,从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奋斗!



相关链接

招生热线:0738-8610888   8610999
办公电话:0738-8656829 传真: 0738-8656829
学院地址:湖南省娄底市经济开发区